• 首页

  • 关于古镇

    • 公司概况
    • 董事长致辞
    • 组织架构
  • 企业文化

    • 企业徽标
    • 企业价值观
    • 经营信条与宗旨
    • 企业使命
    • 企业愿景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 领导关怀
    • 媒体报道
  • 公司项目

    • 项目地图
    • 项目建设
    • 资产经营
    • 质量安全
    • 项目法规
  • 党群工作

    • 党建专栏
    • 党风廉政建设
    • 工会
  • 下属子公司

    • 古镇商旅文
    • 古镇混凝土
    • 古镇智慧科技
    • 古镇历思联行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Previous Next
当前位置:景德镇市古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老城故事 >> 浏览文章

景德镇申遗要素点,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解放前的三闾庙,是我市粮食集散地之一,每年都要从万年、余干、鄱阳和浮西的部分地区,收购大量的粮食(包括小麦、豆子、芝麻和食油等)以供市区的需求。在那里,计有7家粮行,除钱家行和春顺发两家外,其余5家,均为徽商开设。王济祥米行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它的资金比较雄厚,加上老板王石泉为人诚实,正派,信用卓著,深得商界的景仰。


  王石泉,1921年在三闾庙汪积祥米行当学徒。数年后,老板汪某因病去世,店事由他的儿子汪金苟接手。汪老板在生时,素知王石泉为人诚实可靠,故在病危时,一再嘱咐儿子汪金苟要留王石泉为“管事”(经理)。王石泉为了报答老板的知遇之恩,全心全意地辅佐少东家,经过几年的努力,汪积祥的营业大有起色。与此同时,王石泉也把自己的工资收入,大部分储蓄起来,准备创办自己的米行。他的妻子方氏,积极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替人洗衣,贴补家用,生活虽然艰苦,但她毫无怨言。


  1930年间,王石泉离开了汪积祥米行。他用不到100 银元的资金,在三闾庙租了一间店屋,开办了一家“王济祥米行”。初开张时,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小本经营。当时只有土砻5副,脚碓4支,后来又购进一头耕牛,以作磨面之用。就这样因陋就简地上了马。一年以后,营业有所发展,又向别家租碾子来加工大米。这时,店中已有工人6人,店员4人。由于王石泉为人诚实,正派,坚守信用,因而营业蒸蒸日上。约在 1934年间,他邀集了6个股东合资(其中一部分是同行业的人)购进了一部老式的柴油机米机,在三闾庙开办了一家“恒记机米厂”,除为各米行加工外,还代客机米。


  抗日战争时期,是王济祥米行鼎盛时期,那时米行已有店员9人,工人 10人(含学徒)。其中3名“水客”,长期驻在万年、余干、鄱阳等县,另有3名推销员,经营在市区向窑户、豆干店、酱坊、南货店、盐油铺进行推销,从而使王济祥米行的销量大增。


  不知是何年何因,立下了一个规矩:农民用土车推来三闾庙的粮食,不准过河直接进入市区,必须先由三国庙的米行收购,只有“边猪边粮”的土车例外。所谓“边猪边粮”,就是土车上一边装粮食,一边装生猪.与之相配合,市区的各粮店也拒收农民推来的粮食,这给三闾庙的粮商们提供了垄断粮食的有利条件。加上不少商号的老板们,因在浮西各村购置了田产,每年的租谷也指定送到王济祥米行代收,此一项不下6万余斤。这些存谷有的长达半年才折算,这又给王济祥提供了周转的机会,所以生意越做越有起色。还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掌握足够的军粮而实行“两征”(征购、征实)政策,经常把征购的稻谷运到三闾庙,承包给王济祥米行加工,也给王济祥米行增加了巨额收入。随着营业的发展,资金日见雄厚,王石泉将行屋扩建到1000m²,仅后面的木板楼上,就能容纳稻谷20多万斤。他还在三闾庙购置了住宅2栋,麻石弄和登科弄各1栋,连同米行共有5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王石泉因病去世,米行的事业,由他的长子王赞杰接手。王赞杰也很能干,他接手不久,正遇合资经营的“恒记机米厂”,由于某种原因,股东们决定出卖。为了自己米行的继续发展,王赞杰便独家购进一部柴油机米机,并把四弟王少祥送到鄱阳学会了机米的技术。


  多年来,王济祥米行在浮西各村和鄱阳边境的农民中建立了较好的信誉,附近农民都把王济祥看成是信得过的米行。因为,不但收购价比别家要高,而且服务态度又好。比如当客栈人满住不下时,它能无条件为农民免费提供住宿和茶水,所以在它的后院中,经常放满了土车过夜,农民们进进出出,如同自家一样,感到非常方便。


  纵观王济祥米行的历史,它为何发迹?一言以蔽之:天时地利人和。



来源:景德镇徽帮 王少祥口述   程光辉整理


分享按钮
互动关注
新浪微博
古镇微信:JDZ_GZ
友情链接
  • © 2017 景德镇市古镇投资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170028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