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闾庙概况
三闾庙古街区在景德镇市城区之西北,位于昌江与西河交汇处。始建有三闾庙,以后逐渐发展商住街区,并以庙为名。该街已还保留比较完整的两条古街道:清街和明街。是景德镇发展的历史见证。
三闾庙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三闾大夫屈原的建筑。当地人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每年端午节均举办“划龙舟”等活动,且建了一座-“三闾大夫庙”,该村也因此庙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按当时人口建制,每25户人家为一闾,该村正好为三闾,由于宗教迷信的影响,为祈求神灵保佑,民间先后在此建了不少寺庙,故此得名“三闾庙”。至今该地有许多寺庙遗址,如忠烈候,甘露灵、斗母宫、阳府寺、三闾大夫庙等等。如今,阳府寺的朝拜人群络绎不绝,终日香烟缭绕信徒香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据资料记载明清之际,三闾庙乃一热闹街区,有粮、药、杂、豆腐、竹木、瓷器等诸行店,并已形成刘家弄、杨家弄、窑墩上、凤凰岭等弄巷名。现有居民298户,1264人。目前该街区还保留比较完整的两条古街道:清街和明街。
三闾庙清街位于景德镇市西北郊的昌江区竟成乡三闾庙村北侧。三闾庙村是明、清时期景德镇近郊最大的农副产品贸易集市点,该街道则为村内最大的商业街。街道东西贯穿全村,东临昌江,傍水运码头,西接皖赣古道,地理位置扼守交通要冲,为往来必经之地。全街长231米,宽4.5米,最宽处达5米。街面中央由麻石条顺街道走向铺垫而成,为车行道,至今已碾印下两道数厘米深的车辙印。车行道的两侧,采用青石板铺垫,少数地方还嵌砌有卯石图案。车行道凸起,其两侧地面呈弧形递减,形成街两侧排水道。临街建筑,绝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的商铺,主要是油盐店、米店、酱货店、磨坊、油榨、杂货店和南货店(类同现代的副食品商店),夹杂有饮食店、客栈,还有一些药店、瓷器店、布店和红店(经营成瓷加工业)。这些店铺中,有些是景德镇大店的分号或者是景德镇小店的总号,证实这里的商业经营与景德镇的商业经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明街的重要历史价值不止在于我们留下一段实难多见的村镇明代街面的实例,更有甚者在路之两侧还保留有四栋明代住宅和三栋明末清初住宅。其中尤以刘家弄三号明宅最为典型完整。七十年代末在景德镇市范围内发现了明代明俗建筑(包括明代住宅)和残址共有136处,当时成为全国明代住宅第四个发现的聚集点,立即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震动。“三闾庙”由此宣传出去。三闾庙地段古街区也在1983年划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范了保护范围和制度,也逐步投入对三闾庙进行了必要的综合保护。
三闾庙古街区面积约4.5公顷,现存明清民居建筑面积达4824㎡,绝大部分属村民和城市居民的私产。十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地区因农民以新替旧的建设私房使古街受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虽然,对重点的明清民宅和明清路面严加控管,所幸犹存,但街区的古朴风貌在正逐渐湮灭。现存一些珍贵的晴清建筑也因政府财力匮乏而没能从根本上得到修复保护,大多已岌岌可危了。如不及时抢救,很可能在不久将来,一旦失控后,就成为“泰坦尼克号”,永远沉入历史的汪洋。所以,在亡羊补牢之时,须尽速制定有效的保护抢救措施和方案,投入足够人力财力,以便尽早恢复这个古街区昔日的丰姿,重现这个重要建筑历史文物地当年的异彩。
二、进展情况
按照市政府要求,三闾庙古街修复工作已由景德镇市古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承担。该项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正在稳步进行。项目涵盖古建修复、道路整修、管线改造、环境整治等。目前已完成两栋古建(56、58号房屋)的排险和整修,对清街、明街现状摸底、排查,收集整理资料等工作。由该公司邀请的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正在对修复工作进行概念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目前公司已邀请陶瓷设计研究院对清街的沿街立面和古码头进行测绘。
本项目将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本着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依山借势、街河一体、引绿进街、提升功能、改善环境,塑造古码头-三闾庙-清街的空间活力主轴”的总体思路进行。清街改造以环境整治为主,重点拆除与传统风貌相冲突的现代建筑,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在确保传统建筑、肌理、格局不被改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商业零售、特色餐饮,形成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本项目的建设将完善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配套,对保持和延续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提高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的安全系数、改善街区内居民生活条件等方面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对维护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村落整体形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有着促进作用。项目建设有利于保护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村历史遗物,有利于研究、发掘、宣传优秀的文化遗产。对展现景德镇市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研究江西历史与民俗乃至研究中国历史与民俗文化有着重大意义。